五代是唐宋之间持续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大分裂时代,五十多年间五个占据中原的政权如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而这其中,我认为后晋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王朝。
说到后晋它给后人的传统印象是五代中最让人瞧不起的一个王朝了,因为它的诞生实在是太过窝囊。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获得契丹对他的支持不仅卖国(割让燕云十六州),还心甘情愿的把比他小的契丹首领耶律德光当成父亲,由此也成就了其“儿皇帝”的鼎鼎大名,这也导致他建立的王朝沾上了令人不齿的千古污名。
然而小心侍奉契丹的石敬瑭并不长寿,在位七年就一命呜呼。为了避免幼子即位对政权带来的不确定性,身为养子但年长的石重贵在朝中大臣们的支持下就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后晋的皇位。
一、新皇即位打破常规,拒绝称臣鹰派登场。
随着后晋内部政权的和平交接,新皇初立给整个国家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时朝中的个别的“鹰派”大臣也认为应在对外关系上做出新的更大的改变。这个大臣名叫景延广,时任马步军都指挥使。
△后晋与契丹决裂的主要推动者景延广
而他所指的对外关系则是七年前“儿皇帝”晋高祖赖以灭唐建国的重要外部力量:位于北部能征善战的契丹。景延广在众臣积极准备向契丹派出使者宣告新皇登基并奉表称臣时站了出来,态度强硬坚决反对:称孙可以称臣没门儿。
作为拥立自己登基的功勋之臣,景延广的这番话有理有据有气有节,于公于私晋出帝都没有办法拒绝。这么说来似乎整个后晋朝廷都被景延广把控,难道就没有能够阻止他的人了么?
当然有,不过此一时彼一时,而今文官集团的领头羊,晋高祖当初“卖国求荣”政策的坚定支持者桑维翰已经被边缘化,无力向上觐见阻止与契丹撕破脸带来的巨大风险,下面的那群大臣便也都知趣不再争论。
△晋出帝石重贵
消息传到契丹人的耳中,契丹首领耶律德光大怒,数次遣使大耍威风斥责晋国君臣。而景延广也不甘示弱对契丹使者乔莹据理力争一一回击道:“高祖皇帝是贵国所立不假,但今日之晋皇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拥立出来的,可以按照辈分称孙,但绝不能再北面称臣!”
这句话还算比较客气的,下一句就说的就很难听了,只见景延广接着说道:“况且我晋国尚有精兵十万,回去告诉你主子,他要不服企图加兵于我,那就让他只管来。只是到时候打不过自己的孙子辈们可就令天下人笑掉大牙了!”
景延广如此软硬兼施带有浓烈示威挑衅态度的驳斥乔莹显然是没有料到的,但是既然这句话已经从这位深受皇帝宠信的大臣口中说来那基本就确定了晋国上下对契丹的态度。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碰了一鼻子灰的乔莹知道两国交恶甚至兵戎相见已在所难免。
但又害怕回去将晋国天差地别截然不同的态度如实报告给自己的主子耶律德光后他老人家不信就要求把景延广所说的话一字一句的记到纸上留作证据。景延广毫无惧色大笔一挥:给他!
千里迢迢赶来的乔莹带着没有完成的使命和一张载有景延广那与宣战书无异的言辞的信件悻悻的离开晋都踏上归程。果然不出所料,契丹国主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两国交战在旦夕之间。
二、主动来讨难占便宜,晋军勇猛暴揍契丹
我简单统计了一下,从晋出帝开运元年(公元944年)正月契丹进攻沧州开始,至开运三年末,短短三年时间里先发制人的契丹与后晋之间共爆发了十五场大大小小的战争,但战果如何呢?拥有强大骑兵的契丹人三胜十一负。在多数时间里都是契丹人气势汹汹的来屁滚尿流的走。
如此悬殊的战绩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晋军上下的战斗力不差,甚至是不一般的强。诸如马全节,高行周,李守贞,张彦泽都是个顶个的猛将,是他们和手下那十余万能征善战的虎狼之兵打出了国威军威,是他们撑起后晋王朝的尊严。
对北宋来说犹如噩梦般存在的契丹人,在数十年前竟然会被国力远不如前者的后晋军队打的如此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但说一千道一万,这种高光亮眼的表现也仅仅持续了短短的三年时间。追着契丹人胖揍的晋军很能打,但后晋王朝还是灭亡了。这里就不能不提这其中的几个重要原因。
三、多灾多难的晋王朝
后晋王朝在短短的十一年国祚里,承受了太多来自上天的恶意。远的不说,我对照着史书简单统计了一下,从晋高祖天福末年到出帝开运末年的短短四年时间里,这个王朝共经历大的蝗灾六次,水灾一次,战争十五次,说年年有灾荒,年年有战事一点都不为过。在这里我将这一时期晋王朝所受的灾难收录如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天灾:
①天福八年(943年)三月,蝗。
②四月,供奉官张福率威顺军捕蝗于陈州
③五月,泰宁军节度使安审信捕蝗于中都
④六月,供奉官七人率奉国军捕蝗于京畿
⑤七月,供奉官李汉超率奉国军捕蝗于京畿
⑥八月,募民捕蝗,易以粟
注意,这是一场以今河南开封为中心,持续了近一年由上而下的全民捕蝗运动,募民捕蝗也说明蝗灾呈现出一种日渐扩大的态势。
(此外还有开运三年七月开始,持续四个月的洪灾。)
兵祸:
⑦开运元年(944年)正月,契丹寇沧州,陷贝州,入雁门,寇代州
⑧饥荒(开运三年六月再次发生严重饥荒,百姓民不聊生,聚众为盗)
⑨北征,刘知远大败契丹
⑩二月,李守贞大败契丹于马家渡,马全节大败契丹于北平
⑪与契丹战于戚城,契丹去,冀州刺史白从晖败契丹于衡水
⑫四月,梁进败契丹于德州,马全节败契丹于定丰
⑬九月,代州刺史白文珂败契丹于七里烽
⑭开运二年(945年)三月,孙方谏败契丹于狼山
⑮杜重威败契丹于阳城,又败之于卫村
(已上仅录后晋取胜之战)
通过上面这些数据,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后晋在出帝统治期间,也就是说约占后晋国祚总数三分之一的时间里,都是处于多灾多难的内外交困中的。水灾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不明,但蝗灾引起的饥荒《新史·景延广传》里记载的明白:时天下旱蝗,民饿死者岁十数万。
这是什么概念?在仅明确记载饥荒的两年时间里,晋国饿死者恐怕都接近三十万人,倘若加上蝗灾期间这个数字只会更多。然而天灾人力无法干预我们姑且不谈,在此窘迫的情况下晋军能够取得连连胜利压着契丹人打,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
四、骄兵悍将的晋王朝
没错,这就是晋军打的契丹骑兵丢盔弃甲的“过人之处”。先来说说骄兵。
晋军战斗力的高低某种程度上跟爱不爱国毫无关系,只取决于给的钱的多少。《新史·李守贞传》中记载的给士兵分发的钱财种类有:出征前的“挂甲钱”,班师后的“卸甲钱”。对于动辄数万,十数万的军队来说,每次打仗这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而军队将领为了笼络这群兵爷们往往也只能听之任之。
这些巨额的钱财领兵将领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是不会自掏腰包的,即使是在取得大胜缴获敌方大量金银珠宝钱粮物资的情况下。军队主帅只会把最值钱的东西中饱私囊,而不会分给手下那群卖命的大兵。
所以大兵全靠朝廷政府来拿这笔钱,但在不是蝗灾即水灾的晋出帝统治时期,朝廷税都收不上来还怎么有多余的钱来维持这庞大的军费开支呢。自然是没有,朝廷拿不出这笔钱来,这个时候将领再把抢来的钱拿出来分发给这群只认钱的丘八,这群丘八就会对钱主忠心耿耿。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将领都那么贪财,但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他们也只能在普通老乡身上打主意。比如马全节就做过,史载是“率借民财”,但实质上就是横征暴敛压榨百姓,这也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没办法的事。
因此在这种畸形的上下级关系中晋军实际已经脱离了皇帝的控制。这就导致一个什么情况呢?在将领还忠于朝廷时,军队就忠于朝廷,就有战斗力,一旦将领背叛,军队也会毫不犹豫的随之而去。
再来说说悍将,张彦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张彦泽特别能打,但也特别残暴骄狂,早在晋高祖在位期间就有官员上书弹劾张彦泽在镇时的违法乱纪之事二十六条,更有甚者此前他还明目张胆地威胁石敬瑭如不交出自己的仇人就要反叛。对于这样的人石敬瑭竟然不顾朝臣五次三番的劝谏不仅毫不责怪还加以重用。
石敬瑭尚且对这些悍将都没有丝毫办法何况是新即位的石重贵,这群将领更是不放在眼里。
事实证明后晋最后正是灭亡在了这群人手里,或者是这三个人手里,他们分别是: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此三人无一例外都是骄狂难制的悍将。
杜重威是第一个反叛的,原因是契丹人承诺灭晋后立其为帝。与杜重威关系要好的李守贞紧随其后,张彦泽最后孤木难支也选择反戈一击。三人臭味相投长驱直入晋都,出帝欲殉国而不得最后被俘,后晋灭亡。
因此与其说后晋是灭亡在契丹骑兵的铁蹄下,不如说是亡在了蝗灾洪灾和骄兵悍将的联合打击下。
相关文章:
黑钻石原石的外皮特征(你知道宝石之王---钻石是如何鉴定的吗)11-18
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于哪一年(抗日军政大学成立86周年)11-18
人生格言大全8个字大全(人生的至高境界——八字箴言)11-18
湖州莫干山在哪个省哪个城市(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就在浙江湖州)11-18
嫦娥古诗注释及译文(古诗鉴赏:嫦娥)11-18
WPS无法打开数据源是怎么回事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