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3月5日刊登题为《生物立国战略启动》的文章,内容如下:
凭借微生物的力量生产物质的生物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解决化石资源依赖、粮食危机和治疗疑难杂症等领域,钟化、味之素等公司正在迎接来自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方面的挑战。
随着国际竞争加剧,日本政府在2024年制定了生物经济战略,助力社会实践。一场据称价值超过100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49日元)的国内外市场争夺战已经打响。
押注生物技术
3月起,星巴克在日本的所有门店将不再提供纸制吸管,这并不意味着要走从化石资源提取塑料的老路,而是改用由植物制成的生物降解塑料。其质地不逊于传统塑料,可在土壤和海水中分解,目的是在保持愉悦使用体验的同时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担。
钟化公司位于兵库县高砂市的工厂将为星巴克生产生物降解塑料。具体而言就是在巨大的培养池中培养微生物,以植物油为饵料生产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料树脂。这是传统化工厂没有的设备。
化工一向是工业界排放二氧化碳量较多的行业,迫切需要实现向不排放温室气体的绿色产品转型。钟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
鉴于当下环境友好型产品需求的增长,钟化也接到大量来自日本国内外的订单。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实现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终极生物塑料”的商用。
“让二氧化碳成为一种资源的时代终将到来。”钟化公司二氧化碳创新实验室主任佐藤俊介20多年来一直对此深信不疑,持续开展相关微生物的研发准备。
在政府支持下,钟化将与其他企业合作,以量产为目标,在2030财年前完成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塑料的实证性研究。
日本政府在2024年提出生物经济战略,涵盖生物制造、农林水产、生物制药三大支柱领域。
相关的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美国、欧盟和中国也将重点投资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基因改良在内的生物技术不存在壁垒,在原材料、食品等领域有望实现广泛应用。
经济产业省生化产业课课长下田裕对此深感担忧,因为“一旦外国掌握核心技术,日本的诸多产业就会被卡脖子”。
2月上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和经产省工作人员一道访问了位于川崎市的味之素研究所,考察味之素提出的业务方案可否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
有数据显示,随着全球人口增长,2050年时的蛋白质需求将达到2020年的1.4倍,肉类产量和渔获量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
为应对可能到来的蛋白质短缺局面,味之素正尝试利用该公司积累的微生物发酵经验,专注研究替代蛋白质的生产技术。
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努力之一,此举备受国家期待。
建成使用微生物的工厂面临较高门槛,因而难以实现量产。即使微生物在小型实验发酵罐中取得成功,但它们在迈向商业应用的过程中往往表现不佳。
日挥控股近来开展了承接生物制造的业务,据首席技术官水口能宏介绍,他们接到大量客户公司的咨询,未来将与神户大学初创企业Bacchus Bio innovation合作,从事从使用微生物到发酵工艺等各个领域的研发。
水口介绍:“细菌和酵母是活的有机体,难以持续产出。我们将通过压缩研发周期削减成本,即让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至现有水平的十分之一以下。”
曾经作为公司摇钱树的石化设备订单正在减少,日挥的目标是在2040财年实现新业务销售额达到数百亿日元的规模。
最后一个门槛是需求。
日本制纸的目标是利用纸制品中使用的木材生产生物乙醇,寻求作为再生航空燃料(SAF)实现商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它需要得到联合国专门机构的认可。“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从技术开发到认证、流通在内的供应网络,从零开始搭建产业链。”在公司生物材料事业推进本部代理部长后藤至诚看来,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做到,因此选择与其他公司合作。3月份日本制纸将与微生物开发公司Green Earth Institute和住友商事共同成立一家制造和销售公司。
利特尔国际管理、技术咨询公司日本分公司预测,到2040年,全球材料、能源等生物制造市场规模将超过120万亿日元。日本企业拥有的生物技术将为摆脱化石资源等难题的解决做出贡献。公司合伙人花村辽表示:“对企业而言,如何将生物技术充分融入其经营战略非常重要。”
拓展药物生态
在日本,利用生物技术发现划时代新药的动向已经出现。包括肠道细菌和信使RNA(mRNA)在内,全新的创新土壤正在被夯实。
人力资源、技术、资金循环流动的“药物发现生态系统”正在社会层面落地。
距离山形县鹤冈市的JR鹤冈站5分钟车程的鹤冈科技园区,云集了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和相关研究机构,日本首个“粪便捐赠”设施正在建设中,该设施旨在收集健康人的肠道细菌。
Metagen Therapeutics是一家植根于高校的生物初创企业,该公司通过详细分析粪便中所含肠道细菌的DNA,推动研究与之相关的疾病疗法。
在肠道中,双歧杆菌等有益细菌和葡萄球菌等有害细菌共同形成“菌群”,但患者往往存在菌群失调。
公司社长中原拓表示:“我们希望健康人群可以和患病人群分享肠道细菌。”日本医学研究开发机构为该公司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相关研究提供资金,形成了产官学三方的良性循环。
PeptiDream公司以其独特的肽(蛋白质片段)技术吸引到各方关注。包括自研和合作项目,目前共有超过120个药物发现和开发项目正在进行中。
迄今为止,PeptiDream已与30多家制药企业建立合作。
自2006年成立以来,PeptiDream持续高速增长,并在成立五年后成功实现盈利。副社长金城圣文表示:“我们与不同的企业合作,从失败中积累经验教训,我们的优势在于覆盖面广。”
在技术稳步提升的同时,目前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制造环节。日本是药品进口大国,2024年的进口额达到4.9万亿日元,而出口额仅有1.3万亿日元。占进口大头的抗体药物等生物药品价格昂贵,日本在药品制造领域落后于其他国家。
关注CDMO市场
各大企业也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富士胶片控股在其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机构(CDMO)业务上累计投资超过1万亿日元,旨在支持生物药制造技术。
除收购海外公司外,富士胶片控股还通过子公司向在富山市的工厂投资约600亿日元。富士胶片计划于2027年开始在日本运营其首个CDMO设施。
位于福岛县南相马市的ARCALIS公司是支持药物发现的Axcelead集团的成员,于2024年开始在福岛县运营一家制造mRNA疫苗的工厂,预计疫苗产能可达每年10亿人份。
剩下的问题就是诸如风险投资(VC)等民间资本的循环。
中外制药名誉董事长永山治表示:“尽管我们拥有优秀的科学家,但他们最终因资金问题前往美国,我们需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日本生物技术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补贴和首次公开募股(IPO)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为了推动日本的药物发现研究更上一层楼,还需要制定吸引海外投资者的战略。
全球CDMO市场呈现出日本企业追赶瑞士龙沙、韩国三星集团等行业领先企业的格局。
CDMO对于奠定日本的生物产业基础不可或缺,按照经产省相关负责人的说法,致力于在先进领域取得快速增长的公司TBMC“可能成为日本企业的威胁”。
全球范围内,生物科技的争夺战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医药、原材料、燃料、食品生产等诸多领域。
有分析称,要想克服温室气体排放、海洋污染、人口增长导致的食品危机等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未来十年全球制造业的三分之一将被生物技术取代。
日本的产业界、政府、学界能否携手推动变革?今天的我们正站在夯实生物立国地基的起跑线上。(编译/刘林)
来源:参考消息网
相关文章:
公司热点|陷民间借贷纠纷,黄河旋风二股东100%股份被轮候冻结04-03
日媒:日本网游犯罪未成年受害者激增,即时通信功能成犯罪温床04-03
“偷偷搬运”微短剧?法院认定侵权!04-03
爱婴室最新股东户数环比下降5.08%04-02
诺泰生物:连云港工厂替尔泊肽原料药生产线通过出口欧盟GMP符合性检查04-02
日本启动“生物立国战略”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