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内帮助失业视力残障人士完成低保申领,一周内帮助2岁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筹齐15万元医疗费······广州市民政局以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为抓手,创新建立“主动发现、精准施策、温情服务”工作机制,通过构建“政府+慈善+社会”多元救助网络,在兜牢民生底线的同时助力困难群众重燃生活希望。
个案帮扶显温度:从居无定所到稳定就业
在南沙区港湾街道,视力残障人士红姐(化名)的人生轨迹因社会救助发生转折。街道工作人员通过定期排查发现其失业困境后,48小时内协助完成低保申领,并通过“穗好办”政务平台实现“掌上秒批”。针对无房困境,街道联动住建部门与社区慈善基金,为其落实保障性住房,同步对接辖区企业开发适配岗位,最终红姐得以在社区公益岗位稳定就业。
“失业后总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有了低保托底、工作增收,还能参加街道组织的盲人按摩培训。”红姐告诉记者,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站提供的“救助+就业+赋能”组合帮扶,让她找回了生活主动权。据统计,目前广州全市已建成社会救助服务站(点)3014个,通过链接救助资源,整合各方力量,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帮扶服务,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救急护苗解忧困,联动助康筑希望
南沙区龙穴街道2岁患儿小冰(化名)的救治经历,则见证了社会救助的“生死时速”。今年5月确诊凝血功能障碍后,面对15万元治疗费和双亲患病的困境,街道依托“社区网格+医疗机构+慈善组织+企业”四方联动机制,72小时内完成临时救助审批,并为其发起公益募捐,一周内筹得善款11.3万元。司法部门也同步介入调解劳资纠纷,助其家庭追回3.2万元赔偿款。
“系统自动预警提示后,我们立即启动临时救助程序。”市民政局救助处负责人透露,通过打通医保、教育、住建等6个部门数据,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模块已建立医疗支出超5万元、辍学风险等8类预警模型,今年以来触发预警干预1434例,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行“紧急救助—专项救助—综合保障”三步走策略,搭建“物质+服务+权益”复合型救助框架,构建“政策救助+慈善帮扶+社会互助”资源整合平台,加强综合保障和慈善衔接,进一步积极发动各方资源形成保障合力,促使经济困难衍生问题得到系统性解决,确保救得快、救得准、救得好。同时,各级社会救助部门每年均开展多次救助政策培训,确保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熟练、准确把握政策,能在工作时做到快速反应、精准运用、正确指引,深扎用好用足社会救助政策的工作理念,保障困难群众合法权益。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敏辉
通讯员 王冠棕 张萌
相关文章:
IPO雷达|奥联服务递表港交所 子公司屡遭处罚 社区生活服务续约率逐年下滑04-16
思泉新材2023年年报解读:筹资现金流大增466.59%,研发投入持续稳定04-15
龙虎榜丨机构今日买入这6股,抛售北部湾港1.04亿元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