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清明时节,苏州广电推出特别策划《最亮的星》,以赤诚之心致敬为家国奉献一生的科学家、院士。
三弦琮琮,琵琶切切。吴侬软语如何书写“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传奇?黄旭华,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化作星辰,与深爱的核潜艇一同守护着祖国的碧海蓝天。
2025年清明前夕,评弹新作《赫赫无名》的首演正在进行紧张地排练,这是一部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经历创作的作品。这位从广东汕尾走出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用毕生践行“深潜”报国的誓言,而苏州的文艺工作者正以吴侬软语将他的事迹化作永恒回响。

来自上海、南京、张家港的十多位评弹演员汇聚一堂。一个多月后,这部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经历创作的作品,就将和观众见面。当琵琶三弦拨动,当吴侬软语唱起国士无双的壮阔人生,这位“最亮的星”正以另一种形式照亮后人——真正的浪漫是家国情怀。
深海铸剑
算盘珠上刻山河
1958年,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接到秘密调令赴京参与核潜艇研制,因为走得太急,甚至没来得及和家人道别。当时,我国核潜艇研究几乎从零起步,既无技术图纸,也无参考模型。团队仅靠从国外带回的核潜艇玩具模型反复拆解,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磅秤称量设备重量,这只“三无团队”硬是攻克了核潜艇七大核心技术。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
1974年8月1日,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列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

然而,核潜艇建造成功,并不代表具有实际战斗力。此前美国的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沉没,艇上129人全部葬身海底。为了稳定军心,年过花甲的黄旭华立即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我不仅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到底,更要为这次下去的170个人的生命安全负责。”
隐姓埋名
三十年间家国两难全
“回到家,直到母亲走,没有超过三个小时。”面对家人,黄旭华说,“我感觉我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但我应该这样子做,我无怨无悔。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你从何谈孝。”
执行核潜艇研制任务的三十年间,黄旭华一直对外隐藏身份。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了一篇文章后,他隐匿30年的生活才渐渐显露于世。黄旭华的家人也才知道了他苦衷。

苏州广电总台记者张梦珂独家采访黄旭华的小女儿黄峻
在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广电总台记者张梦珂独家采访到了黄旭华的小女儿黄峻。“最大的遗憾,还是和他相处少了。”尽管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但黄峻知道,父亲认真谨慎、热爱生活等许多优秀的品质始终陪伴着她。在她的眼里,“黄旭华”这三个字,不仅仅意味着共和国的脊梁,更意味着慈爱的父亲。
父爱如山
藏在"缺席"里的深情
2025年2月6日,黄旭华在武汉逝世。遵照遗愿,骨灰撒入长江。
黄峻的记忆里,父亲的一辈子可以用两个字形容。一个是“痴”字,一个是“乐”字,叫痴迷核潜艇,乐在其中。2025年,父亲逝世后,她代表父亲在上海交通大学为优秀学生颁发黄旭华奖学金。“让他们(学生)能够跟我父亲一样,矢志不渝地在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岗位坚守,能够发挥们的聪明才智。父亲不在了,我要帮他做这件事,他永远都是我心中最亮的星。”
结语
星辰大海永相随
当李政道的宇宙探索照亮人类认知边疆,当潘君骅的光学镜片雕琢大国重器精度,黄旭华以深海为纸、热血为墨,写下中国核潜艇的壮丽诗篇。他们或许远离聚光灯,却以毕生心血铸就国之坐标,在浩瀚星河中刻下永不熄灭的光芒。

清明时节,仰望星空。
那群将生命熔铸成灯塔的引路人,始终是最亮的星。
相关文章:
中国建成全国手机安全回收体系04-04
宠物殡葬师证书被指“割韭菜”:学员花千元培训 机构停业仍发证04-04
【最亮的星】黄旭华:“深潜”人生04-03
不卷价格就卷铺盖,病根何在?04-03
香奈儿中国区将裁员20%,启动战略调整04-03
“澳门-马德里”跨境电商包机今日首航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