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首款核能行业大模型以130亿参数塑强竞争力,新能源设计平台将300MW光伏项目设计周期从2天压缩至数十分钟;从工业软件突破“卡脖子”的自主可控,到基于大模型的产业变革;眼下,如火如荼的创新实践正在上海的工业设计领域展开。
在人工智能与工业设计深度融合的新赛道上,沪上企业正通过核心技术攻坚、标准体系构建与产业生态重塑等,加速推动工业设计智慧化迭代,并向数据智能驱动跨越,书写着能源产业智慧化转型的突破性篇章。
勇担新能源数字化创新先锋
助力工业软件实现自主可控
依靠自主软件,工作效率提高超90%,工业设计又一领域迈出了一大步。
近年来,我国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这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创新支撑。得益于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院”)基于BIM+AI的智慧新能源设计服务平台,新疆喀什 300MW 光伏布置项目的设计效率大幅提升,以前至少需要1至2天时间完成的工作,被大大缩减至几十分钟。
作为国内能源建设和服务领域的开拓者,上海院持有技术专利200余项,业务遍布全国三十余个省区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第一座户内型220千伏变电站和第一座城市地下桥高压电缆敷设的设计、世界第一个大型风光储输联合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投运、设计的500千伏虹杨变电站荣获中国建设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几十年发展过程中,企业积累起“特、优、强”等技术优势,并在发、输变电设计技术和建设方面创出多项全国之最。

中国首个光伏“领跑者”基地示范项目: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项目
2019年,上海院开始探索构建新能源光伏数字化设计平台,从第一行代码起步踏上平台打造的“寻梦之旅”。2021年,上海院将数字化列入企业“十四五”战略规划,并成立数字化创新研究院,正式组建新能源设计平台研发团队,开启平台研发的“逐梦之行”。
此后,企业相继取得多项创新突破,相关成果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公司与国产BIM引擎领域领军企业构力科技共同打造的新能源自主可控数字化设计平台,一举填补国内自主光伏设计软件空白。该平台融合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解决核心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锚定数据与AI 两个关键方向,上海院凭借独有的深厚专业积累,深度剖析数据、洞察背后价值,让设计数据化作新工程设计的指南针,结合AI 技术,新能源设计平台已能实现智能辅助设计决策。如在光伏组件布局环节,可综合多维度因素,快速生成数套优质布局方案供设计师选择,极大拓展设计思路,提升设计质量。

阿巴嘎旗20万千瓦光伏项目
围绕平台不断升级、优化,企业致力于扩大使用场景、优化使用便捷性,让平台成为设计人员“想用且离不开”的好助手。同时,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信创产业发展要求,聚焦服务行业需求,作为“链主”承担国资委“国产BIM创新联合体”中新能源设计平台研发任务。此前,上海院新能源设计平台研发团队还被上海市经信委授权挂牌2023年度“AI+创新工室”。
如今,上海院新能源光伏专业已全部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平台开展工作,核心技术自控进一步得到夯实。依托上海院最新的设计平台,设计人员1小时内便可完成前期规划,即便是一个项目的光伏组串布置、汇流分区、电气设计等完整设计工作,耗时也不超过半天。
让数字化技术如春风化雨般渗透进企业流程每一个环节。深耕工业设计领域,加快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在数字化浪潮中,上海院正持续深化数据与AI 技术在设计研发中的应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并投身相关标准制定和生态体系建设,助推行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迈向新高度,为构建国产自主可控的光伏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不断奋进,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专属大模型赋能工业设计
推动核电产业智能化转型发展
去年9月,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让人们感受到设计给生活、城市、产业带来的种种美好。大会中一项来自核能领域的成果,让人们看到了工业设计的更多可能。期间,由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简称“上海核工院”)带来的“智汇星”核电设计大模型引发关注,并入选“上海设计100+”,这是核能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核电领域,核电设计是高度复杂且技术密集的工程,涉及多个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密集、检索复杂、文档处理量大等是核电设计的突出特点。与我国核电同时起步的上海核工院,建院55周年以来,积累了大量技术文档、图纸和标准规范,数据格式多样且专业术语丰富。如何高效整合及标准化这些数据,是企业的重要攻关课题。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近年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在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先进性,为核能行业解决痛点问题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作为核电行业的链主单位,上海核工院一直高度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核能领域的应用研究。
早在2023年,上海核工院便牵头发布全球首个核能人工智能国际标准,这也标志着核能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迈入标准化阶段。此后,上海核工院在核电设计流程中创新融入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开发构建了核能行业的专属大模型——“智汇星”核电设计大模型,将新型技术能力赋能设计人员,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核电产业智能化转型发展。
结合上海核工院已有的人工智能基础服务,“智汇星”掌握了更全面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去年进行的“星和杯”首届核能人工智能应用技能大赛中,上海核工院参赛团队利用“智汇星”大模型进行核电设计方案自动生成和智能审核,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实用性,也推动了核电设计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落地。到目前为止,企业借助大模型对设计文档进行智能审查,已检查17万份设计文件,有力支撑了多项目并行下的设计质量与效能的提升。
目前我国核准在建核电装机位列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大的核电工程建设市场。“智汇星”核电设计大模型的模型参数量达到130亿,整合了大量设计准则、经验及法律法规要求,从智能设计、安全分析、质量跟踪等方面有效支撑了核电设计在安全、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提升,同时也更好推动整个核电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提高中国在全球核电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核工院联合国内700余家单位、30000余名科研工作者,历时12年成功研发“国和一号”先进核电型号;此为参展图。
当前,上海核工院大力投入人工智能建设,持续优化核能产业“智汇星”品牌人工智能服务,推动“人工智能+核能”融合。依托实际需求,企业正逐步实现模型在核电设计、工程管理及供应链协同等场景中的应用,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核能领域的深度赋能。面向未来,企业坚持系统推进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深化打造核能产业数字化业务和数据应用场景,促进数字技术与核能产业深度融合,持续为核能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原标题:《大模型驱动自主创新,上海工业设计智慧化迭代再提速》
栏目主编:崔家琛 题图来源: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田栋
相关文章:
高端访谈丨“开启两国合作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新时代”05-19
多个“第一”从何而来——看廊坊电子信息产业怎样攀高向新05-18
纽卡斯尔大学东南亚校区校长黄茂凌:武汉的热干面和知音号让我念念不忘05-13
山东娃潘广镇用材料黑科技摘得全国劳模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