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时间,辗转4座城市,行程2000多公里……近日,为了推进一项科研设施建设任务,军事科学院某部研究员陈振华带着团队到部队一线开展调研交流,而快节奏高效率是他科研工作的缩影。
从普通一兵到总设计师,陈振华曾参与或领衔10余项国家科研设施的设计建设。深耕科研沃土30余载,年近花甲的他仍坚持创新超越,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为研战谋胜贡献智慧,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我的名字叫振华,振兴中华,这是父母对我的期望,也是我成长前行的动力。”陈振华立志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他选择携笔从戎、科研报国。离开校园的陈振华走进了大山深处的某科研单位,开启了铸造科研设施的漫漫征程。他所加入的研究室活跃着一批大师名家,作为团队的新人,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激发了他不甘人后的拼劲。
陈振华勇担研究设计一项科研设施重要组件的任务。初出茅庐的他潜心钻研,经过反复试验、比较、优化,最终方案的便捷性、高效性出人意料。陈振华和团队完成的设计成果成为工程的一大亮点,他因此荣立二等功。陈振华信心大增,开始系统掌握科研设施设计技术,支撑其领衔多项科研设施的设计建设。
“科研设施的功能有多大,我们的本领就要有多强。”陈振华特别注重学习,大部分节假日都在读书中度过,写下许多专业笔记,他被同事称为专业技术“新华字典”,有发现解决问题“一眼准、一口清”的美誉。
那年,一项科研设施正式立项,陈振华担纲领衔。“组织给我们一个机遇,我们要还组织一个奇迹!”这一项目遭遇的技术难点前所未有。陈振华动员团队:“时间不等人,国防工业不等人!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吃透所有技术难点!”其中的动力源设备,设计难度大。某技术路径的选择便是第一个“拦路虎”。陈振华组织团队开展30多次论证,确定的技术路线,在提高运行精度的同时降低了能耗。最终,这一科研设施突破了百余项关键核心技术。
“振华牵头,必是精品。”这句话在该部不胫而走。科研设施运行至今,一直顺利平稳,这源于陈振华在设计建设全过程对质量的超严管控。这些年,陈振华在质量管控上分毫不让,不管是对同事后辈,还是对协作单位和承制厂家,都是如此。大家对他又“怕”又“爱”,“怕”是因为陈振华眼光毒辣、不讲情面;“爱”是因为他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项目顺利完工后,大家都会感谢他的严格和较真。
“没有人才托底,就没有攻坚破隘的实力。”近年来,陈振华致力于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的科研团队,为年轻科研人员制订“个性化”发展方案,让他们快速成长。
小尉读研时,作为第二导师的陈振华为他选定的研究课题,在多年后的某科研设施研制中成了关键核心技术。“当初陈总让我选这个课题时,我还因过于冷门而产生过困惑。”小尉感慨地说,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发现该课题极具前沿优势。陈振华的前瞻性让小尉由衷佩服。小尉也在重大科研项目中不断历练,渐渐成长为团队的技术骨干。
如今,陈振华的身后,是一支梯次完备、业务全面的精英团队,他正和这些年轻人一道,追踪前沿技术抢占先机,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奋斗不止。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蒋喆 李雨田)
相关文章:
创新谋胜的科研先锋05-21
山东娃潘广镇用材料黑科技摘得全国劳模05-10
我的深圳故事丨深圳市中科微星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赵子君:孤勇者的“星途” 我以我身问苍穹05-09
天府新视界丨论文岂能成生意!05-09
白衣天使展风采 温情奉献暖人心05-08
科技创新结出产业硕果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