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常识>

什么是立案登记制度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11 22:56:53    

立案登记制是指法院在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行政、刑事自诉案件的起诉状后,仅对立案材料进行 形式审查的制度。如果起诉符合法定条件,法院应当在七日内登记立案,从而将案件纳入法定审限的法院审判系统。这一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解决人民群众起诉难的问题,保障社会大众的诉讼权,并确保“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杜绝“有案不立、有诉不理、拖延立案”等现象。

具体而言,立案登记制的主要特点包括:

形式审查:

法院不对案件进行实质审查,而只是核对形式要件,如起诉状的格式、内容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应当登记立案:

除了法律明确规定的不予登记立案的情形外,法院应当一律接收当事人提交的诉状,并出具书面凭证。

当场登记立案:

如果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符合诉讼法规定的条件,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

不予登记立案的情形:

法院对以下情形不予登记立案:

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或自诉。

存在其他不予登记立案的特定情形。

通过实施立案登记制,法院能够更高效地受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减少因立案难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相关文章:

越野车借道通行出事故,致三轮摩托司机死亡、其未婚妻受伤流产 法院调解:原告获赔150余万元04-15

2名基层干部被不当问责,上级纪委督促纠正:不能让一般干部替领导受过!04-12

创新机制破僵局 善意执行促双赢——汉中南郑法院巧用“带押过户+共管账户”化解执行难题04-11

凝聚司法合力,电白区法院邀请电白区检察院检察长列席审委会04-10

妻子出轨后丈夫自缢,父母起诉第三者案将开庭!死者父亲:无论如何都会坚持04-09

从攥紧的拳头到谅解书上的指印|“细微善治·法润民心”04-07

最高检表态,将推动对这些案件“应听证尽听证”04-06

王世广:扎根基层的法治“守护者”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