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论文乱象再度引发关注。继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名护士在论文中写“男性患者确诊子宫肌瘤”后,网友发现《中国医药指南》期刊中也有一些论文出现男性患者患宫颈癌等错误。如此荒谬,令人啼笑皆非。
尽管涉事单位很快作出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但关于奇葩论文的争议却未停止。人生既然是旷野,为何职称评定却“唯论文论”?屡禁不止,为何假论文“歪风”吹又生?如何刮骨疗毒,让公众重拾对学术论文的信心?
职场、学场苦“唯论文论”久矣。
多年来,严谨专业的科研一直是学术成长、职称晋升的“硬通货”。但这种评定“一刀切”,也不断引发阵痛。从演员翟天临学术造假不知“知网”的学术震荡,到今天的医学论文荒诞闹剧频频上演,无论是期刊审稿的轻率、学术道德缺失,还是学术寄生虫的诞生,魔幻现实主义背后,让人不得不一再对学术领域评价体系、监管方式、科研操守等方面投以疑虑的目光。
流水的论文,铁打的生意。教育、科研人员都需要通过发表论文来获取职称。种种考量之下,不少人选择走“捷径”,找到“枪手”,给钱提需求,实现“代写代发”一条龙。一批“写手”上线,批量组装,套路生产。无创新,可山寨,可虚假,粗制滥造,唯发表马首是瞻。
论文通货膨胀,假学术成垃圾。学术研究本应严谨、审慎、求实。由他人代写、抄袭、注水、用AI写作等为发表而炮制的功利性论文,即便能侥幸帮助当事人学业和职称“过关”,其本质也就是学术垃圾。
学术寄生虫,撑起“挂名”背后的人情江湖。“流行”的挂名,滋生了一批学术寄生虫。2024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宋某某发表的一篇论文署名中,其身为教授的母亲李某某为第三作者,第二作者则为其母指导的研究生。放大来看,署名乱象中,有基于儿女、夫妻等感情关系将对方署名到学术论文上;有学者主动让领导、专家等权威人物“挂名”,增加发表权重;也有大咖为完成考核任务,虽无实质贡献却鸠占鹊巢“挂名”等,不一而足。严肃的学术领域沦为人情名利场。

论文作为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然而,原本应当是研究成果与思想结晶的论文,为何在实际操作中,却频频成为“翻车”高发区域?
从根本上讲,许多考核、评比中的论文要求,往往陷入重量不重质的误区。一些机构、单位只负责对论文数量、刊发期刊等级的认定,而将对论文的质量把关完全“外包”给期刊编辑部。然而,一次次“翻车事故”提醒我们,要堵住层出不穷的投机取巧,机构和单位也需要重新定位自身责任。
基于巨大现实需求而形成的论文产业链,持续加剧学术造假乱象。正常而言,一篇有所创见的学术论文,其背后是大量的文献积累、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相对长的科研周期。然而,当各项考核、评比导致论文需求日渐迫切后,代写、代投产业链便充满“科技与狠活”:没有文献支撑可以帮助拼凑,没有数据基础可以从别处“洗”出来,没有实验图片可以通过技术拼接……灰产没质量保障,只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反噬钻空子的人。
论文生产有其自身规律,如果强行变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学术投机,无异于用论文堆出一座座危楼。如此不仅会破坏学术竞争的公平性,更可能对往后研究者的参考、引用造成严重误导,甚至危害国家的创新创业。
破除“唯论文论”,国家早有布局。
当前,教育部等部门已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指导高校构建符合学科特点的学术评价体系。2024年6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优化护理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完善薪酬、编制、职称晋升等保障措施。
虽然国家要求“不唯论文”,但在现实中,却仍然是以论文主导职称评定。此次护士论文荒谬个案被快速问责,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拒绝“走捷径”,监督需要“长牙齿”。学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作出禁止性规定,一旦被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位授予单位有权决定不授予或撤销学位。除了处理作者,对以代写论文为生的“写手”和“中介”,也应给予有效的法律监管,既要完善立法,更需多方合作监督。例如,教育、网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可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对电商平台、社交平台上的代写广告实施动态监测,拔除隐秘的代写交易。
破除“潜规则”,让人才评定在阳光下运行。一方面,人才评定要因地制宜,避免“唯论文论”,让专业人才在灵活、科学的评价制度中得到认定。另一方面,期刊编辑部也要破除“唯身份”“唯权威”等用稿潜规则。近日,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天府新论》发出投稿提示,“不建议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让贡献率成为署名依据,让学术质量成为硬指标。如此主动破局,才能树立正确导向,让创新成为论文的基本标准。
学术不端不仅连着科研创新的质量和口碑,更反作用于实践。让学术土壤多晒太阳,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期话题
你有为论文所“苦”过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相关文章:
天府新视界丨论文岂能成生意!05-09
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史的引领之作04-30
他任电子科大副教授,曾以学生身份入选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04-20
美国人赴英求职热度上升 特朗普大砍拨款之际科研人才“出走”04-16
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规范意识 教育研究要树立三种基本意识04-15